贵州检验检疫局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贵州出入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报告中指出,贵州辖区的进出口产品质量已经逐步可得到保证,但由于企业对包装、仓储、运输等出口附加业务、附属产品的质量控制重视程度还不够等原因,导致进出口产品检出不合格情况频频发生。
2017年第一季度,贵州共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707批,同比增长4.74%,货物总值3.14亿美元,同比增长101.28%.其中,出境货物575批,货物总值为2.2亿美元,入境货物132批,货物总值0.94亿美元。第一季度贵州省出口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未发生因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出口退运、被境外通报召回及质量投诉的情况。
2017年第一季度,贵州共检验检疫不合格货物105批,同比增长262.07%,货值4345.8万美元,同比增长1012.11%。其中,出境33批,货值453.8万美元,入境72批,货值3892万美元。
在检验检疫进出口批次变化方面,贵州省在近年来进出口产品批次基本保持平稳的情况下,2017年第一季度进出口产品的货值均出现了较大增长。其中,出口产品的货值增长主要来自中国白酒及化工品,进口产品的货值增长主要来自通信设备和机械行业成套设备。
在检验检疫进出口不合格率变化方面,2017年第一季度,检验检疫进出口产品不合格批次和不合格率出现增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进口产品批次的不合格率,达到54.55%,较去年同期的5.45%增长近十倍。
经分析,贵州入境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标识不合格,共有67批,几乎涉及所有进口产品门类,批次占比超过入境不合格产品批次的90%;二是仓储及运输过程中损坏或损毁,共1批,产品为机床,涉及索赔金额38万美元;三是携带一般性或检疫性有害生物,涉及批次3批。
出境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有七类:包装不合格、数重量短缺、其他检验原因(标签不合格)、品质缺陷、微生物毒素超标、农残超标以及与合同不符。但最主要的不合格问题集中在产品的包装及标签上,占据全部不合格批次的69.7%。而在涉及产品品质问题的品质缺陷、微生物毒素超标、农残超标以及与合同不符的问题导致的不准出境批次中,主要问题均涉及产品检测指标超标的情况。
目前,贵州辖区内的检验检疫出口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未发现区域性或行业性的质量隐患。但在分析检验检疫不合格情况时发现,随着检验检疫监管重心由微观向宏观的进一步转移,辖区内进出口产品的不合格情况呈现出由产品质量问题向包装等非品质问题扩散的情况: 2016年第一季度,贵州辖区进出口产品因品质缺陷不合格的产品批次为进口2批、出口3批,因包装问题造成的不合格分别为进口6批、出口8批。2017年第一季度,贵州辖区进出口产品因品质缺陷造成的不合格批次分别为进口3批、出口7批,因标志标识或包装等不合格的批次分别为进口67批、出口21批,进口包装标识不合格批次甚至占比超过所有进口不合格批次的90%。可以说,非品质问题的不合格问题,已成为进出口产品尤其是进口产品的主要不合格项目。
因此,贵州检验检疫局认为,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进一步推进,同时,通过在国际市场中自我竞争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以及国家不断加快国内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举措的进一步落实,企业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的意识得以不断完善,贵州辖区的进出口产品质量已经逐步可以得到保证。但由于企业对出口附加业务、附属产品的质量控制重视程度还不够等原因,导致进出口产品检出不合格情况频频发生。
在今后的检验监管工作中,检验检疫部门将加强对产品的外包装或是进出口产品的仓储、运输等产品附属管理工作进行宣传和引导,使企业逐渐树立宏观产品质量观念,对生产的全程都给予高度关注,确保贵州辖区进出口产品的整体品质得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