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你还没有找到落脚处,宿舍却不能再住了;工作后,一人在外租房,现有房子已到期,而下家还没着落……要解决这些燃眉之急,希望某处能暂时寄存下自己的大包小包,那有没有动动手指就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呢?
想法的产生 “此地不接受存储物品”
曾经在英国呆了6年的Eddy,每年回国时,都会把自己的东西寄存在迷你仓里。当他回国做投资工作,接触到“青年汇白领公寓”项目,在他们的管理处看到挂着的一块牌子写着“此地不接受存储物品”。受此启发,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项目“跑跑箱”。他说,那时知道“迷你仓”概念的人很少。
据了解,目前上海大概有20家迷你仓,在他眼里这些迷你仓的存在很有必要。人们总会遇到某些场景,需要暂时寄存物品。如:公司换办公室、家庭装修等。然而一般的仓库都很大,而且需长时间租用。相比较而言,迷你仓的性价比更高。
但他认为现有的模式没有特别创新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借鉴了国外的模式。平均每个美国人一生要迁徙十几个城市,所以这个行业在北美大陆,或者欧洲是符合他们生活特性的。但放在中国的话,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做一个仓库,把它放在中环以内。
解决3大痛点 充分利用物流优势
他调查过迷你仓的情况,指出现有迷你仓主要有3大痛点:第一成本高、第二没有搬运、第三没有物品管理。同时,迷你仓的交易过程太冗长、不连贯,就像一个个孤岛,搬家公司就是搬家公司,储存公司就是储存公司,中间消耗大量时间。于是,“贵、不方便但又不得不用”成了用户的评价。而跑跑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和物流公司合作,存储价格更低,不当“二房东”。用app做到物品管理,连接运输和存储。
上海的迷你仓基本在中环以内,使用市区的地下室。跑跑箱则利用“远仓”的概念,借用物流公司的工业级仓储,把仓库放在郊外。地下室的保存条件差,工业级仓储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空间使用率也更高,客户的使用成本就自然降低了。为了更大幅度降低个人客户的使用成本,跑跑箱还开发了统一标准化的盒子。因为很多人在整理打包的时候,习惯把物品放在盒子里。从另一方面来说,空间统一标准化还提高了物流周转效率。
传统迷你仓的价格大概200元/m³,接近9-10元/m²。跑跑箱按箱子来算,18元/月。物流费用另算,前两个箱子30元/个,每增加一个箱子增加10元,限重25kg以内,在物流的费用上,比快递和搬家公司都便宜很多。跑跑箱还根据客户电话咨询量最大的需求,推出套餐活动。
Eddy说,在运营的过程中,他发现客户存在深层次需求。例如,客户存10个箱子,在存储的这段时间里,希望其中的几个箱子发送到武汉、浙江等地方。这个需求,传统迷你仓解决不了,但使用跑跑箱的客户,只要打开APP,动一动手指就能从中央仓库调取,完成召回工作。因为每一个箱子在下单存入跑跑箱的时候就有了“身份”,拥有唯一的二维码,扫码进入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很直观的在APP上对箱子进行管理。不管是入仓、出仓还是还箱都能轻松解决。
一路从C端到B端 不断稳步探索
跑跑箱2014年6月进入学生市场,走了松江大学城和奉贤大学城,反响非常好,因为和学生场景吻合。外地学生毕业了,当下无法抉择是否留在上海,他们急需找地方存放个人物品。但学生市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考研学生、大四学生和女孩子,是主要的用户群,跑跑箱不能只依赖这一部分市场需求。
后来,他们研究过白领市场,2015年接触了装修市场,2016年计划主攻家庭装修,一路从C端研究到B端,从传统迷你仓的存量市场找客户。照着国外的发展模式,他们也走过弯路,但他们坚信“人生活在越来越一样的世界里”,中国人有自己的特点,但需求是绝对一样的,北上广深,人口基数大,高流动性,房价高,租价又高,这些条件本身就是国外行业发展起来的土壤。解决储存需求的话,人们不得不找专业公司。
他们并不急着扩张,而是集中优势兵力,把熟悉的上海市场做好。有着南方人谨慎特性的Eddy,很自豪的说,如果扩张,他们也比别人有优势。他们合作的物流公司,在全国主线城市都有自己的物流仓储用地,一旦模式验证成功,去全国的速度至少会快一点。
从三人团队发展到现有的十二人,搭技术团队、营销市场团队,发展很稳定。相比其他互联网项目,他们的模式重很多,竞争对手也一直在,但挺住的只有跑跑箱,因为资源门槛和资金门槛,拿不到融资肯定死。仓库要租金,车辆要租金,相对来说跑跑箱的概念比较新,需要去开拓市场,市场费用也比较高等……所以,他们不怕竞争对手,也不怕传统迷你仓转型,不是所有人都能解决车辆、物流等问题,而跑跑箱能轻易地调配现有资源。
最后Eddy用八字定义了跑跑箱“低频,刚需,高客单价”,它不像微信和QQ高流量,也不像吃饭,每天都要吃,但它像装修,肯定有一笔预算在。目前,付费用户已达到500左右的人次,一句话总结它的特色就是远仓,降低客户使用成本,用物流连接需求,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物品。 |